成果依托单位:南京农业大学-肉类生产与加工质量安全控制 协同创新中心 主要完成单位:南京农业大学、雨润肉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、 江苏省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成果简介: 肉类产业是我国第一大食品产业,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2%,我 国的肉类生产消费以生鲜肉为主,约占 70%。生鲜肉包括热鲜肉、冷 却肉和冷冻肉三种形式。冷却肉是指牲畜宰后经过充分冷却,并在后 续的加工、贮运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在-1℃-7℃的生鲜肉,其优点 是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,减少营养流失,品质得到保持和改善,在发 达国家已完全替代热鲜肉成为生鲜肉的主要生产消费形式,也是我国 的发展方向。我国冷却肉生产起步于上世纪 90 年代,当时生产工艺 和技术落后,关键装备依赖进口,品质难以控制,异质肉发生率高, 冷却干耗大,货架期短,每年因异质肉和冷却干耗造成的损失高达 350 亿元。针对以上问题,本项目历时近 20 年,系统开展了冷却肉 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,取得了重要创新性进展。 (一)揭示了冷却肉品质形成和变化规律,确定了品质控制关键 点 系统研究了冷却肉嫩度、保水性、色泽及腐败微生物的变化规律, 国际上首次发现低压电刺激加速宰后能量代谢酶的去磷酸化;明确了 微摩尔钙激活酶和细胞凋亡酶与肌肉嫩化的关系;发现了宰后 pH 值
的快速下降和磷脂酶 A2 活性的提高,使细胞膜功能弱化,导致冷却 肉汁液流失;明确了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是稳定冷却肉色泽的关键因 子;明确了屠宰加工与冷却肉贮藏过程中腐败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和变 化规律;结合食用品质分析和危害控制关键点分析,确定了冷却肉品 质控制关键点,形成了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理论基础。 (二)研发出冷却肉品质控制关键工艺和技术,有效解决了异质 肉发生率高、冷却干耗大、货架期短等重大技术难题 发明了高效间歇式雾化喷淋冷却工艺技术,使胴体冷却干耗从常 规的2.5%下降到0.9%;研发了乳酸喷淋减菌工艺,结合多栅栏减菌 技术,使胴体表面初始总菌数从 1×105cfu/cm2 以上降低到 1×104cfu/cm2 以下;研发了热缩真空包装方法、高氧气调包装方法、 冷链不间断技术,使冷却猪肉和牛肉货架期分别延长至24 天和45 天; 通过异质肉综合控制技术,使 PSE 肉发生率由20%下降到10%以下。 通过宰后低压电刺激使牛肉嫩度显著提高,研发出我国第一个肉品质 量分级技术。 (三)研制出可以替代进口的冷却肉加工关键装备,推进了我国 冷却肉加工装备的国产化进程 首创了用于我国冷却肉加工的高效雾化喷淋装置,实现了雾化喷 淋的气雾喷淋压力、流量、喷淋角等参数的智能化控制。研制出托腹 三点式电击晕机、冷凝式蒸汽烫毛隧道机和隧道式连续猪胴体打毛机 等关键屠宰装备,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研制出连续式盒装气 调保鲜包装机、时间温度指示卡和冷链不间断装置,有效控制了腐败
微生物的生长,延长了货架期;研发出牛肉品质智能分级仪,填补了 国内空白。 本项目获发明专利7 项,其他知识产权 13 项,获省部级科技进 步特等奖1 项、一等奖 2 项,制定标准16 项,发表SCI 论文31 篇, 技术和装备在30 多家企业得到转化应用,实现累计新增销售额198.19 亿元,新增利税8.96 亿元。经同行专家评定,技术总体上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。我国冷却肉占生鲜肉的市场比例上升到 10%以上,部分大 城市达到30%-40%,本项目的实施为我国生鲜肉生产消费由热鲜肉 向冷却肉的转变升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,为推动我国肉类产业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。 |